欢迎访问临沂市档案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速递>>正文
《中国档案报》刊发临沂市红色档案征集工作做法
2025-04-23 16:17   临沂市档案局网站


4月21日,《中国档案报》头版刊发文章《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山东省临沂市全面推进红色档案征集工作高质量发展》系统介绍了市档案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大沂蒙观”“大档案观”“大征集观”和“大协同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红色档案征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经验做法。现予以转发,供参阅。



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山东省临沂市全面推进红色档案征集工作高质量发展

特约通讯员  刘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红色档案作为沂蒙精神的真实记录和生动体现,是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档案馆坚持以总书记“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大沂蒙观”“大档案观”“大征集观”和“大协同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沂蒙红色档案征集工作高质量发展。

树立大征集观,实现征集工作规划制度和方式渠道的创新

编制长期规划。市档案馆立足档案事业发展形势和馆藏资源状况,注重征集工作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阶段性和协调性,高标准制定《临沂市档案馆征集工作中长期规划(2021—2025)》。《规划》中设“红色档案专项征集”重点任务,谋划引领5年来的红色档案征集工作。2021年开展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档案资料专项征集,2022年开展“唤醒档案、追忆团史”“临沂历史上的今天”专题征集,2023年开展支前模范、红嫂后人“红色记忆赓续老区新荣光”口述史料征集,2024年开展沂蒙精神专题档案资料征集。截至2024年底,规划期内已征集沂蒙红色档案8600余件。

创新制度机制。市档案馆创立档案征集社会信息员制度,2023年、2024年先后组建两批信息员队伍,共150余人,捐献、寄存红色档案资料600余件,提供征集线索300余条,根据有关线索征集档案1200余件。2024年12月,组建档案征集鉴定专家库,召开首批入库专家代表座谈会,成为自征集工作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山东省内首家开展此项工作的综合档案馆。座谈会上,民间收藏家向市档案馆捐赠历史文化、医药科学等多门类图书1200余册,其他与会代表也表达了捐献或寄存意愿,并积极提供征集线索,对征集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拓宽方式渠道。市档案馆积极转变征集工作理念,实现了由过去被动等待、“坐店等客”到积极作为、“出门迎客”的方式转变,综合采用接受捐献、购买、代存、仿真复制等方式开展征集工作,其中以无偿捐献为主、有偿征集为辅,对具有较高保存利用价值的档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购买。同时,坚持每年将征集费用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日常征集工作的开展及重要和珍贵档案资料的购买等,2021年以来已累计共投入20余万元。

树立大档案观,突出征集内容及征集对象的拓展与延伸

内容从档案向其他信息资源拓展。沂蒙红色档案尤其是革命历史档案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的文书、声像等载体留存数量较少。市档案馆不断拓宽征集内容和对象,由传统文书、照片向图书资料、实物文物、口述史料等拓展,由国家、集体所有的档案向家庭、个人所有的档案延伸。近年来,征集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书记纪丕福、二级人民英雄王锡岐、抗美援朝老兵闫丕柱及多名抗战劳模的奖章、代表证、生活用品等档案资料389件,采集红嫂后人、支前模范口述史料2056分钟,征集到纪实片《国家记忆·红色沂蒙》、柳琴戏《沂蒙情》《沂蒙魂》、沂蒙精神系列丛书、理论研究文章等。

对象从传统载体向数字成果转换。市档案馆积极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推动馆藏及新征集红色档案的数字化,谋划建立区域性沂蒙红色资源信息中心。联合宣传、党史、文旅等部门高水平建设沂蒙红色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其中目录数据库1.8万条、原文数据库7496条、多媒体数据库553条。建成全市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档案资料专题数据库,包括纸质档案资料2084件、照片3395张、音视频549件,涉及老党员2015人。积极与党校、党史办、临沂大学等部门单位联合推动沂蒙精神专题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

树立大沂蒙观,突破沂蒙红色档案征集的地域与时间局限

突破地域局限性。沂蒙是一个地理概念,狭义的沂蒙指今天临沂市的地域范围,而广义的沂蒙,即大沂蒙,则是指以沂蒙山区为中心、以临沂市为主体的包括毗邻部分地带的更大区域,涵盖临沂、潍坊、淄博、济宁和日照等所属的10余个县(市、区)。市档案馆突破地域限制,立足临沂又走出临沂,近年来多次派工作人员到中央档案馆、山东省档案馆和相关地市档案馆查询和复制了一批珍贵的沂蒙革命历史档案,共计820余件,大大充实了馆藏资源。

突破时间跨度。沂蒙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从时间跨度看,沂蒙红色档案不仅仅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沂蒙革命历史档案,也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地区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时期形成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资料。市档案馆在以沂蒙革命历史档案为征集重点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红色档案资料的征集,特别是针对厉家寨、九间棚、临沂整体脱贫等彰显沂蒙精神的重大事件开展专题征集,增添相关档案资料2200余件。

树立大协同观,推动征集协同机制创新及资源共建共享

创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市档案馆贯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红色档案征集一体化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征集网络,构建“主动寻访征集、互联网征集、馆际协作征集”的协同征集模式。加大与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协作力度,联合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临沂报业集团共同开展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档案征集。推动实现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党校等单位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档案、图书、文物等各类红色资源一体化利用,谋划建设沂蒙精神专题数据库。2024年,与连云港市、徐州市、日照市、沂源县等周边6个市县档案馆签订合作征集框架协议,探索建立区域性沂蒙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创新档案“征集+保护”协同发展机制。征集好、接收好沂蒙红色档案资源,是为了更好地保管好、利用好。市档案馆坚持征集与保管保护协同发展,投资10余万元引进保护修复设备,重点加强对红色档案的科学保管及新征集红色档案的保护修复。沂蒙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市馆藏重点革命历史档案全部实现保护修复。坚持对新征集档案适时开展技术保护和数字化工作,2023年、2024年分两批修复保护新进馆红色档案资料760余件8800余页。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馆藏全部沂蒙红色档案的保护修复和数字化。

创新档案“征集+开发”协同发展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征集到的红色档案资料开展专题编研开发。先后编发《档案资政参考》9期,服务市委重大决策和党内集中性学习教育,有关文章被纳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内容,相关做法被主题教育督导组宣传推介。编辑出版《沂蒙红色档案》《光辉岁月》《档纪·红色沂蒙》等作品,配合省档案馆编纂《沂蒙精神专题档案汇编》。推出“档案中的红色沂蒙”“为党读档·铭记于心”系列微视频,配合省档案馆推出“品读红色档案 弘扬沂蒙精神”主题读档栏目。与省档案馆联合举办“沂蒙红色档案展”,并被指定为全市主题教育参观点和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举办“光辉岁月——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风采摄影展”,积极拓宽展览形式,与省档案馆联合制作“沂蒙精神专题档案文献展”3D网上展。

为者常行,行者常至。新征程上,市档案馆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不断推动沂蒙红色档案征集工作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