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档案馆高度重视红色档案工作,通过构建征集整理、保护保管和研究开发“三位一体”工作模式,营造了保护红色资源、守护“精神家园”的浓厚氛围,对内凝聚了力量,对外展现了形象,发挥了红色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一、加强征集整理,丰富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一是做好摸底排查。深入各类纪念馆、展览馆、乡镇街区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摸清全县红色档案数量、门类、保管条件等情况,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指导服务。二是做好专题征集。根据蒙阴实际,选取孟良崮战役、沂蒙六姐妹、建国前老党员、抗美援朝老兵、云蒙湖、沂蒙公路、三线建设等七个专题,通过走访慰问、面对面交谈、录制音频视频等方式征集各类荣誉证(章)、证件、信函、照片资料等有价值的资料。其中针对抗美援朝老兵,征集各类照片资料123张,录制音视频17.35G;制作了“蒙阴红色档案——找寻红色足迹”抗美援朝老兵专访节目5期。三是建立协同机制。联合县委组织部、党史研究中心、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按照“找人物、找文物、找史料”的思路,开展建国前老党员档案资料征集,为健在的老战士制作了包括军装照、生活照、历史照、物件照、简单事迹介绍等内容的“致敬——沂蒙老兵蒙阴篇”。目前,馆藏红色档案有粟裕将军作战包、永远的新娘李凤兰的藤条箱等1000多件(卷),馆藏红色档案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

二、加强保护管理,提升红色档案保护条件。一是定期盘点查验。在对馆藏红色档案定期盘点基础上,认真落实馆长进库房查验制度,严格档案“九防”保管,购置了防磁柜等设施,将26盘老革命老党员口述档案及录像录音带妥善保管,为红色档案建立安全舒适的“家园”。二是加强仿真复制。对馆藏的21卷建国前珍贵红色档案聘请有资质的公司进行了装裱修复并制作了仿真件,利用复制件提供查阅服务。完成馆藏岸堤水库238张珍贵老照片数字化扫描和8册《斩汶红旗》21万字整理,有效做好红色档案的保管保护。三是落实个性化保护措施。针对县内一些革命遗迹遗址分布不集中,管理难度大的难题,县档案馆全方位查阅馆藏红色档案,积极提供档案资料,帮助孟良崮医院、孟良崮完小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保护,帮助提升沂蒙六姐妹故居、六姐妹事迹展馆等。
三、坚持保护开发并重,展现红色档案时代价值。一是以红色为基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元素,精心筛选展陈内容,综合运用图板、文字、实物,辅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蒙阴党的历史脉络及工作成就,成为独具档案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二是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发中小学生研学课程。拍摄了“档案中的沂蒙精神——岸堤水库建设纪实片”,设计了“看视频话感受,进基地受教育,寄存青春梦想”红色研学课程,迎接汶溪小学3批次小学生200多人走进档案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寄存青春梦想。三是积极开展红色档案史料编纂。坚持以服务好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好人民群众为目标导向,联合党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部门,共同开发馆藏资源,通过合作编研模式先后编纂《红色纪实》《革命老区发展史》等档案史料,在开发红色档案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提供红色教育新载体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蒙阴县档案馆)